资讯列表 >> 返回 您现在的位置: 央媒网—央媒网视 >> 新闻 >> 资讯动态 >> 正文

千行百业“春”意盎然蓬勃发展 中国式现代化气象万千

2025/2/19 来源:央视网 字号:T|T


     

央视网消息:2025年2月18日,《新闻联播》报道了中国多个领域取得的新成效,比如脱贫攻坚、重点设施建设、旅游市场、汽车销售、人工智能、新型储能、数字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生态保护……国民经济积极因素累积增多,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。2025年启新程!

播放视频画中画

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积极成效

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以来,我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。

过渡期以来,脱贫地区54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,其余监测对象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,风险总体可控。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衔接资金6731亿元,帮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,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增,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4年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。

今年是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,各地区各部门将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系统作用,持续优化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。

在产业帮扶上,推动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全链开发,支持加快补上农产品加工、仓储保鲜、冷链物流等短板。

在就业帮扶上,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,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、乡村公益性岗位、就业帮扶车间和以工代赈项目作用,确保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。

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、3.5万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,持续加大倾斜支持,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。

播放视频画中画

西部地区重点设施建设加速推进

今年开年以来,西部地区一批重大工程、重点设施建设加速推进。

开发开放,交通先行。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标志性工程——黄桶至百色铁路广西段的建设现场,2800多名建设者抢抓工期、奋战一线,力争上半年实现广西段33座隧道全部进洞施工。黄百铁路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,届时将成为贵州北部地区至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便捷通道。

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完善。在云南,滇中引水工程红河段建设不断提速。作为国内目前在建最大的引水工程,滇中引水工程一期工程干线全长超664公里,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滇中地区城镇生产生活用水,直接受益人口1100多万人。

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,西部地区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。作为我国“东数西算”工程重要组成部分,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已建成投运标准机架3.1万个,算力规模达到5万P,预计今年年底算力规模达到10万P,将重点服务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算力需求。目前,当地累计引进数字经济企业350多家,包括国内半数人工智能头部企业。

在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中,宁夏多个项目开工建设。在银川经济开发区,中创普惠智算中心一期项目进入收尾阶段,预计3月底投用。目前,宁夏已建成大型、超大型数据中心9个,在建数据中心项目25个,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将力争达到2200亿元。

播放视频画中画

节后旅游市场热度不减 错峰游火热

随着春节假期结束,机票酒店价格回落,不少人选择错峰出游,让旅游市场热度不减。

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,从目前到清明节前,多地机票和酒店预订量依然保持高位运行,错峰出游成为新趋势。

从旅游地点来看,“一南一北”仍是不少人错峰游的选择。在哈尔滨亚冬会的带动下,东北冰雪旅游节后热度依然不减,长白山、哈尔滨、沈阳等地受到游客青睐。大家趁着天气虽暖但冰雪未化的这个时段,来感受冰雪世界带来的欢乐。节后一周,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,几乎与春节假期持平。

在海南的亚龙湾,海上飞龙等经典水上项目火爆;位于陆地上的潜水基地,完全模拟海洋的自然景观让游客享受别样的体验;在三亚天涯小镇,节后民宿入住率达90%。

在错峰出游人群中,“银发族”正成为节后出游的主力军。数据显示,节后一周,60岁及以上老人机票订单环比春节假期增长34%,避寒、自然风景、传统文化成为老年人错峰出游的关键词。

为了让节后旅游热度不减,不少地方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。在江苏,南京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全天候文旅体验,日均接待量稳定在6万人次左右,同比增幅达到50%。在青海,当地以“错峰经济”新模式改写传统旅游周期,满足游客悠闲享受假期。

数据显示,2月5日以来,全国重点景区门票、住宿、交通等文旅订单量较上月同期上涨24%。

播放视频画中画

新春车市热潮涌动 乘用车产销同比双增

以往春节前后是汽车市场的销售淡季,但今年得益于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力扩围,新春车市呈现出热潮涌动的繁忙景象。

春节假期刚过,全国不少地方公布了汽车置换更新补贴的实施细则,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普遍能够减免2万元到3万元,加上汽车企业的促销力度,各地汽车市场一片火热。

除了以旧换新补贴,各地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合举措。海南省简化申办流程,让“真金白银”的补贴更快到达消费者;广州则联合车企推出专属套餐,增加配置、延长质保。

在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,我国汽车产业迎来良好开局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1月份,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15.1万辆和213.3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.3%和0.8%,实现同比双增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表现突出,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9%和29.4%,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8.9%。

播放视频画中画

新技术催生新场景 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

各地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,加大研发力度,创新应用场景,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。

走进四川成都的一家机器人研发企业,仿佛进入了一座繁忙的机器人训练场。机械臂自主识别分类物品,双轮足机器人训练攀爬楼梯……一项项人工智能技术测试场景令人目不暇接。春节以来,这里几乎每天都是“火力全开”,丰富的测试空间让他们能够开足马力搞研发,快速将新品推向市场。

这家企业所在的成都科创生态岛刚刚投运一年多,就已注册科创企业近千家。在这里,大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全岛进行可视化管理,小到用机器人为访客做一杯拉花咖啡,一座“岛”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验证中心。

眼下,成都已建设60余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创新平台,2024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,同比增长39%,今年将力争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。

不仅仅是成都,全国多地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作为了今年的重点任务。春节刚过,广东东莞市发布的第一份文件就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。

河南提出今年要深入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推进产业焕新升级。焦作的一家新材料企业最近就用上了安全生产大模型。

今年,上海将在金融和制造业领域深化AI应用;重庆正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;青海将持续打造绿色算力产业。通过各地发挥核心资源优势,将进一步加快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“落地生花”。

《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发布

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《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提出加快锂电池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,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,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。到2027年,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。

我国启动新一批“公共数据应用示范场景”建设

记者2月18日从国家数据局获悉,国家启动新一批“公共数据应用示范场景”建设,覆盖东中西部13个省份,重点是以多源数据融合应用,来促进二手车交易、新能源高效消纳、文旅景点游客引导等场景发展,助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。

我国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

近日,国家文物局、自然资源部、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通知,强调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及用地保障工作。在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,优化调整大遗址保护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,并探索兼顾文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。

我国科学家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

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2月18日发布一项研究成果——实现了在常压环境下镍氧化物材料的高温超导电性。此前,镍基材料要在超过十万个大气压的高压环境下才能实现超导电性,为高温超导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。

渝昆高铁洛泽河特大桥桥墩主体工程完工

2月18日,重庆至昆明高铁洛泽河特大桥桥墩主体工程完工,预计年内实现合龙。渝昆高铁全长约700公里,预计2026年12月具备开通条件。届时,重庆到昆明的火车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5个小时缩短至最快2小时左右。

鄱阳湖越冬候鸟集结 准备北迁

作为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越冬地和停歇地,连日来,鄱阳湖湖区越冬候鸟开始集结,等待北迁。今冬,鄱阳湖区野外监测统计到水鸟70万余只,为了让它们安全觅食,当地开展了多部门联合执法,加强日常巡湖监测。


(编辑:指间渡流年)